書摘—佛教的世界
著者:郝金斯 (Hawkins, Bradley K.)
佛陀分析人類處境時,皆是以三法印(Three Mark of Existence)為基礎。
第一個法印是無常(anitya),它是人存在本質的特性與整個佛教系統的基礎。
第二個法印就是不滿足(duhkha,此字意為苦)。不滿足的苦源於無常。
第三個法印也是由第一個衍生而來,那就是無我(anatman)的觀念。
佛陀說人類並沒有永恆的自我(atman)。對佛陀而言,人類是由一群不斷移動的物質及精神分子組成的。
此外,世上所有外表看起來具體的現象都是不斷變化的因素產生的結果。佛教徒稱這種現象為緣起(pratityasamutpada)。
那就是說幾乎沒有一物是與以前的緣由無關,卻自行存在的。
佛陀由此對人類悲觀的了解中,指出一條遠離人類苦境之道。這個方法就是四聖諦(Four NobleTruths)。
第一個就是苦聖諦,認識人生在本質上是不滿足的。
第二個是集聖諦,對俗世的不滿足乃源於無終止的欲望(trsna),這種欲望起於人類對實相的無明(avidya)。
第三個是滅聖諦,它指出這不必然是全人類的命運,有一條道路可使人類不再受苦。
最後一個是道聖諦,它指出停止被俗世束縛的方法有賴八正道(Eightfold Path)。
解脫之道有八: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
新的佛教哲學學派中有四個最為重要: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及淨土宗。
天台宗:命名來自慧思(515567)所創立的山上寺院。這個教派的主要經典是<法華經>,對禪定及教義分析同樣的重視。目的在統合佛教各派哲思,以期達到和諧的完整。再由此系統發展出相當精彩複雜的禪定系統。
華嚴宗:主要是以哲學的分析為主。華嚴宗從緣起的概念開始討論,堅信所有的現象皆是相互關聯並且相互貫穿的。
禪宗:認為佛教的重心不在於哲思或經文研究,而是直接體驗實相。
淨土宗:其依據佛教經典<淨土經>。他們主張人類自身的努力不足以達到解脫,因為現世具有墮落的本質。因此,懇求居住在另一宇宙(即淨土)的菩薩或佛超自然的協助是必需的。(阿彌陀佛的拯救恩寵)
佛教在日本及朝鮮的起源:
最澄(767822)創立了天台宗,而空海(774-835)創立真言宗,教導人們淨土宗的是法然上人(1133-1212)及他的弟子親鸞(1173-1262)。
西藏和金剛乘佛教的發展:
西藏的佛教被定位為印度式的佛教,尤其是他的怛特羅(密教)形式。
附錄以PDF檔形式提供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_MJ0FCibTQZRVVqcGoxbExtUUU/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