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ge.jpg

書摘—生命之不可思議 揭開輪迴之謎

 

第一章  死亡是什麼

 

無限的生命

 

《薄伽梵歌》說:「人不生也不死,不曾存在過,也不會停止存在。人不生,但是是永續的,是無限的,是原始的。縱然肉體消滅了,人也不滅亡。」

在這裡,人的生命或存在本身,被視為是像物理所說的能量。能量本身,不會消滅。這是能量不滅定律。

生命活在無限的時間中

生本來就是苦行,凡是眾生,人人都得反覆八十四萬回。八十四萬回是無限的意思。

輪迴叫做「恰苦拉」,就是「輪子」。眾生要經過無限的苦行,才能得悟,升上天國。

另一方面,佛教也不承認基督教所說的精靈之單一性。就這種意義上的靈魂而言,佛教採取靈魂不存在的立場。至於眾生的存在本身,則是經常存在。

「普拉那」是梵語,意思是呼吸,是生命的泉源。「普拉那」有重量。據說,「普拉那」逸出之後,肉體重量會減輕28.35公克,這就是人魂的重量。人死時「普拉那」會短時間停留在肉體附近,然後前往此世與來世的中間地帶。

非阿利阿民族喜歡像埃及人保存木乃伊一樣,把屍體盡量長期保存。相對的,阿利阿民族(指梵語系民族),即以火葬方式即時將屍體加以消滅。據史瓦密·維偉卡難達的說法,不保存屍體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盡量不去記憶肉體,好好迎接來世。

往往被認為是西藏特有奇習的鳥葬,絕非西藏特有的東西,全世界到處可見。

葬儀的方法,大概可以分為四種:土葬、火葬、水葬與鳥葬。鳥葬中,應該含有風葬。日本古代至中世,京都鳥邊山所行的是風葬。這是把屍體自然放置,任其風化,不過風化過程中,必然有鳥來啄食。

 

對死亡的恐懼與對未來的不安是同質的東西

 

「業」是梵文的譯語,是行為的意思。其中含有因果關係,因果報應的意味。

依《西藏死者之書》的說法,臨再生的時候,靈魂會看到性交中的男女。這個時候,如果對前世抱有執著,則不但是上升天國之路閉塞,就連正常的再生、輪迴之門也杜絕了。生為畜生、昆蟲的六道輪迴苦行,就等在那裡。

另一方面,印度教則說,從肉體遊離出來的普拉那(意識的主體)會依它自己所持的欲望,再次生到此世。再生必定是基於靈魂對此世的執著力而產生的。

佛教所說的「六道輪迴的世界」是什麼呢?

這個思想與印度的階級制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階級制度就是把人區分為僧侶、戰士、平民、奴隸的制度。印度人把這種思想加以延伸,想出了六個世界。

六個世界就是:天界、人間界、修羅界、畜生界、餓鬼界、地獄界,合稱為六道。眾生會依累世的行為(善行、惡行),在這六道中,上下生死。這就是輪迴思想。

開悟之後又會如何呢?開悟就會成為不受「輪迴法則」支配的存在,叫做佛。就像火箭具有了每秒十一公里以上速度,就會脫離地球引力圈一樣,一經開悟,當下就會頓然脫離輪迴世界,成為佛陀,就是所謂的成佛。

佛是與生死無關的存在。釋迦開悟而成為佛陀(釋尊)。可見,人是可以即身成佛的。

 

自殺與殺人

 

感情爆發的力量能打倒恐懼心

一般的說,照佛教的世界觀看,自殺同樣也是一種惡行。

在極端狀態中者,允許自殺

因為他多活一天,就讓別人多積一天的業。活得越久,別人惡業積得越多。鞭打的刑吏、拷問者,折磨他就是積惡業。

為了避免別人做惡業,而選擇這種自殺是被允許的。

對一個積有修行的人來說,在冥想中,使意識遊離肉體,不是太難的事。他們能夠隨意停止呼吸或停止心臟跳動。他們也可以自由升降體溫。

冥想的梵語漢譯是禪那,巴利語叫做「瑞安」,在中國、日本都簡稱為禪。

曼陀羅在梵語中的意思是運用思維的工具。漢譯為真言。本來是指婆羅門教眾神的靈力,或施用咒術時所唸的咒文。曼陀羅的意義大概是在於唱讀時,所發出的聲音,大多都是文義不明的。

密教承認支配宇宙的梵(創造宇宙的神)與個人本質的阿特曼(自我)之同一乃是一項真理;並據此透過瑜珈之實踐,追求此生成佛。體悟了密教修行的人,能使用曼陀羅,自由驅使咒術。

 

不可避免的殺人不能算是惡

 

你聽過佛陀自己說過的話嗎?為了搭救599人的生命,可以殺死一個人。

為了避免殺死599人的殺人兇手積下惡業,而殺死一人,不能說絕對是惡。

 

第二章 輪迴轉生的法則

 

我們所謂的誕生,只不過是死亡的反面。同一個門,從外面說是入口,從裡面說是出口。誕生與死亡所表示的是銅板的正面與反面。

 

一切眾生都會輪迴轉生

 

輪迴的梵語是Samsara。本來是在同一定點不停轉動的意思。此語的現代意思是世界。

世界分為三個階段, 最高階段最有修行,再進一步就要成佛的人所要去的無色界;其次是修成瑜珈行的人所去的色界; 下面是持有欲望者所住的欲界。欲界中,最低的地方是八大地獄。其中的最下面叫做無間地獄。

生靈可以依個人所達到的精神上或實踐上的高度選擇來生,而且選取的生命,可以是複雜,也可以是多數。

這種選擇之可能性當然須視各個存在所達到的修行程度、水準而定。

 

一個輪迴可能實現十個輪迴

 

對一個達到甚深的精神深度的存在而言,這種輪迴轉生的形態是可能的事。

從一個人可以轉生為數個人,或複數的人可以轉生為一個人的觀點看,人口之增減,根本不成為一種矛盾。

 

決定輪迴的行為,有優先順序

 

假設有兩種行為,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這個時候,後面的行為,就比較優先。

又假設兩種行為同時發生,而且兩者又同樣重要,這個時候要看,行為者比較習慣熟悉哪一種行為。較習慣熟悉的行為順位比較優先。

 

越接近死亡的業越重要

 

生命是無限的生命無適無蹤所以行為、業也是無始無終。業是無限的。即,有所謂的無限大的業,這無限大的無數的業各含有產生新生命的力量。

兩業之中,如有時間的經過,兩種情形都一樣,以比較接近死亡,時間上比較在後的行為所生的業,意義比較重大。

人死後,生前的行為可以用某種東西來衡量。這是種種宗教、文化中,可以看到的想法。在基督教約翰啟示錄就提到這個問題:「許許多多的書打開著,還有一本生命之書也打開著。然後死者隨著這些書所記載的自己的行為紀錄,受到審判。」約翰啟示錄是約翰所看到的幻覺的對話。

在古埃及,死者要在職司審判死者之神奧里希斯的面前,把自己的心臟放在天秤上,評量自己生前的行為。古埃及人似乎相信,一切行為都會在心臟上留下紀錄。

 

平常的行為是業的基礎

 

一個行為同時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業。一個行為,兩個結果。殺人與救人。該怎麼想呢?答案是要看這個人平常的行為,要看他平常習慣於哪一種行為來決定。

 

不可以與壞的感情一起死

 

假定某人在自己臨死時,懷著對別人的壞感情。這種感情,無論是否由於某人的舉止直接引起的,或想像所引起的, 或從舊記憶來的,都是一樣。 諸如憎恨某人之類的感情,如於臨終時,在自己心中萌芽、勃發出來的話,前此所集積的業,會在一瞬間失去平衡。

佛教說,積惡業的人不能轉生於人間界。而會墮落於畜生界。畜生就是鳥獸蟲魚。

但是,從人有過去生命的記憶的觀點說,人的前世必須也是人,這樣才會有人的前世記憶。不然的話,生下來不久的嬰兒,看到俯衝下來的老鷹,應該也會像小雞一樣的躲避才對。 諸如此類的論據,使得印度教的宗教家與哲學家,大多主張,異種生物間的轉生是不可能的事。 這一點,與佛教的輪迴觀,出入很大。不過,印度教警告說,積了惡業,會轉生為帶有獸性的人,會因之受苦。

 

階級制度是很難理解的東西,無法加以簡單地圖式化。學校所學的印度階級制度,分為僧侶、戰士、平民、奴隸四個階級,稱為華爾那譯為四姓。華爾那本來的意思是顏色。後來入侵印度的阿利阿人顏色較白,而統治階級是由他們所形成的。所以才有這樣的稱謂。四姓只是印度階級制度的大略。事實上,階級制度非常複雜。階級是階級,也是姓氏、職業,也代表出身地,是複合性的東西。

佛教帶有強烈的反階級宗教革命色彩。 現在還不斷的有印度教徒,為了逃避的差別而成為佛教徒。

 

高智慧會有較大的轉生啟示

 

要學得深入,個人的經驗固然重要。學得深入,累積修行、悟解才會進步。有些輪迴的重要部份,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去累積高度的經驗,去接觸高的智慧,這樣才能得到較大的有關轉生的啟示。

我們是從悠久的太古,繼續生存下來的,未來也要永遠生存下去。沒有力量能在這太陽之下,或超越太陽,把我們消滅回歸於零!

 

西藏本來是由少數貴族持有土地的大地主所 有制度的社會。多數農民過著農奴般的生活。達賴喇嘛掌握世俗權力—統治權力之後,除了一小段時間之外,實際上都由貴族們統治。達賴喇嘛幼小時由攝政統治,達賴喇嘛成人之後,他們也沒那麼簡單地將權力放手。歷代達賴喇嘛中實際自己統治西藏的人是13世達賴喇嘛。他是君臨宗教界,世俗界的真正統治人物

 

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這裡必須知道,觀世音菩薩可以是觀世音菩薩本身,也可以是佛陀化身的觀世音菩薩。意思是說觀世音菩薩並不是單一,而是包含了幾個不同的存在。有時觀世音菩薩指的是單一的存在,比如某某人,而有時觀世音菩薩則不是指某特定的存在。在後面一個情形下,觀世音菩薩所指的是,名為觀世音菩薩的佛陀的靈力。當觀世音菩薩指的是特定的存在—觀世音菩薩個人時,觀世音菩薩之出現,意味著,某一非常高層次的精神上的經驗,顯現為具體存在—開始轉生—的瞬間,在某個地方產生了。這是不容易理解的事。但是人們相信, 達賴喇嘛就是這樣,輾轉地,從觀世音菩薩,連綿轉生下來的。

人類的終極願望是開悟、解脫輪迴上升天國。 達賴喇嘛一方面是觀世音菩薩,一方又是重複轉生的活佛。

大乘佛教並不是一味追求自己成佛。

釋迦得悟而成佛。但有一種想法說,釋迦在未成佛之前,曾在無法想像的時間中,以菩薩的型態轉生,從事救度眾生。為利他(救度眾生),寧願一再轉生而後成佛。這是大乘的菩薩道。

佛陀無相無聲,與住在六道輪迴世界的人類,關係斷絕。於是就有得悟,但自願不成佛,以充當佛的世界與人間世界橋樑的存在出現。這就是菩薩。菩薩要停留在現實世界,為世、 為眾生而實踐慈悲。

觀世音菩薩,是印度教眾神中,最古的神之一。是阿利阿民族住在中央亞細亞時代就信仰的女神。祂本來是女神,不知何時變成了男神。因此觀世音菩薩被當為具有兩性的神看待;許多神像左右分別為男相與女相。

 

輪迴可以經由後天修養加以變更

 

輪迴並非單純的依據人物本具的素質決定。像明星可以扮演與自己本性相異的角色一樣,輪迴也可以依其人的經驗、訓練與修養而變化。

 

第三章 業的法則

 

判定行為的基準是意圖與結果

 

盡心的善良意圖有時也會招來最惡的結果。反之,居心不良的行為,有時也會帶來好的結果。 所以意圖與結果,是判別行為善惡的主要因素。

 

非暴力在本質上是慈悲的流露

 

看來是暴力的言語,或眼前表現出來的暴力行為,實際上也未必就是所謂暴力的惡行。充滿了同情、關懷、慈悲的心,有時也會表現成為無情的言語或粗暴的動作。

非暴力,在本質上,是慈悲心的一種流露。所以慈悲心所引起的行為,一切都可算是非暴力。反之,憎惡所牽動的行為,基本上,都是暴力性的。出於憎惡的行為,一概可以看成暴力。顯然,事物之意圖遠重於結果。

我們會錯覺,以為非暴力,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實際上,非暴力價值之真正被肯定,乃是甘地以後的事。依照甘地以前的世界價值標準來說,非暴力主張只是一種懦弱者的夢話而已。

 

從宗教的觀點看,意圖才是最可貴的東西

 

同某特定的事象看,行為決定價值,在意圖無關的事,是常有的。但是,從宗教的觀點看,再怎麼說,意圖都比結果重要。要把事物善惡分析透徹,我們必須把意圖擺在第一。這一點是不會錯的。

 

善意有時可以包含謊言

從宗教心的觀點說, 我們認為最種撒謊可以包含在善的意圖,善的動機之中。

所謂善的意圖與動機是從更長期的眼光看,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欲達成更大目標的意圖與動機。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因為 《法華經》肯定了人皆有佛性的人性觀。

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所以說人人都是佛子。 佛教是萬物平等的宗教,就是從這裡來的。

 

解脫煩惱是宗教心的實踐

 

佛的某些經典,容許那些有高度修養,一再重複過正當輪迴的人,可以為了別人利益而違反十惡中,有關肉體與言語的七種惡行。

 

達到永生所必須的條件

宗教實踐的首要目標在於實現眾生之正常良好的生活。這樣才能進入更深一層的宗教經驗世界。這個境地就是平常心。像終極的自然現象一般的境地。這是宗教實踐的第二階段。

認識了平常心,熟知心所扮演的角色,之後,人自然就會邁向最後的目標。活在永世中的終極目標。

 

初期階段要不依師,自行鍛鍊

 

第四章 真實的愛

真正的愛,真實的愛,是植根於宗教傳統的愛,尤其大乘佛教所說的愛(慈愛)與這些個人感覺、感情流露出來的愛,簡直是完全不同。

大乘佛教的梵語是Mahayana。把開悟的人從此世載往天國的大車船。

 

根植於佔有慾的愛,會變貌成為憎恨

 

「他」有權享受與「我」同樣幸福的權利

真實的愛,來自於承認「他」與「我」同樣都是人,一個存在。「他」與我同樣都是願求幸福,厭惡痛苦,想克服痛苦,想獲得平安的眾生。這是非常重要的事。「他」有與「我」受同樣幸福的權利。

從這裡就會產生對「他」—愛的對象—的一體感與親近之情,產生對「他」的真正關心。這樣產生出來的,才是真正的愛。縱使這個「他」的態度、舉止是難於忍受的,縱使這個「他」會對你做出充滿敵意行為的仇敵,你的心中,也會依然存有對「他」的關懷。 因為縱然如此,「他」還是一個人。他與你本身一樣,是有權享受幸福的人。這些想法,才是真實關懷關心的基礎。不問對方是敵是友,真正的愛,是從這裡產生出來的。

達賴喇嘛用英文的self來代表自我。自我是梵文Atman的譯語。另一方面,Ego的梵文是Ah an。

《薄伽梵歌》有這樣的一段話:

「意識的對象在意識的彼方,心在意識對象的彼方。對事物之理解在心的彼方,大自我在對事物之理解的彼方。」

這裡所說的自我,指生命、靈魂、眾生之存在本身,與我們所說的「覺醒與自我」的「自我」不同。

 

幸福最大的要因是與別人之間的交誼

一個人如果缺乏關懷別人的心、親愛的情,內心就會逐漸貧乏。結果是陷入更深的悲哀,更多的猜疑心,更深刻的孤獨感。這是人性的狀態。

如果沒有互相信賴的朋友,沒有親近的鄰人,這個人不但難以維持精神健康,就是肉體健康也難以維持。這是很可悲的事。

 

第五章 欲望

 

與無知結合的欲望是可怕的,是一種不好的本性。相反地,與知性同在的欲望,會使人在正路上前進。把這兩種欲望分辨清楚,非常重要。這是存在本身,人類靈性問題的主體。人有了自己的欲望,就必須有一個堅強的自我。沒有堅強的自我,就不能有意志力,心中也培養不出自信。沒有意志力與自信,任何行動都必然失敗。自信與決心,在事物推行上,是決定性的力量。所以堅定的意志力是人人必須具備的東西。

 

更好的人生就是人生的目的。所以說,具有這種功用的利己主義,會達成種種目標。

吠陀所教的是獲得正當輪迴的方法。生得正, 活得正,死得正,再生得正。然後終有一天,會達到涅盤境地,上升天國。

 

第六章 宇宙法則

 

時間概念

 

一切自然法則都包含在「空」中

我們所看到的現象與現象的真實狀態,兩者並不一致,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無法如實理解事象的真面目。

佛教術語說,真實就是「空」。空就是梵文所說的Sunya,即是零的意思。

空就是充滿的意思。同時,充滿也就是空。空包含了一切事象。一切自然法則都包含在空之中。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單獨存在。這是最重要的一點。

在印度教的,一切並不是空。一切是我(Atman)。這是 佛教與印度教哲學,在根本上不同地方。

 

時間並不是獨立的;獨立的時間本來就不存在。有人說,時間就是過去、現在與未來。 這是先憑空虛設一個現在,然後,向未來與向過去計算並表示時間,純是一種方便之計而已。

一切的時間,都屬於過去與未來,依著說間而存在的基準本身,根本就是不確定的東西。

 

沒有獨立的時間

 

一切都在流轉,不會停留。沒有什麼東西是靜止的。

古代印度數學與天文學,非常發達。原因是:他們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與我天空上的星星、日月運行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占星術自古以來就有很大的力量。要占星發達,天文學是不可缺的條件,而天文學又要數學的支持。

 

宇宙之創始

 

佛教宇宙觀與大爆炸學說互相矛盾

 

依佛教的宇宙觀說,大宇宙,宇宙中的一切,整個宇宙是無始無終的。當然,特定的,或各個宇宙,有它的始有它的終。散佈於宇宙中的各個星雲,應該有它的始與終。

依印度教、佛教的觀點來說,一切是一直都存在著。無始也無終。

 

宇宙像輪子一樣不斷的轉動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大爆炸,大爆炸也是由業力產生的。因為當時已經有眾生,有了帶有意識的東西存在。這種存在本身, 前面已經說過,是無始無終的。所以那時他們已經存在。這些存在把這個宇宙當作是為他們而有的舞台。結果,在宇宙中浮游的粒子集中,舊的宇宙破壞,創造出新的宇宙。這個宇宙也只存在一個時期,最後,熔融消失。然後又再形成新的世界, 新的宇宙。如此,一切還是無始無終。有的,只是像輪子一樣不斷的輪轉而已。

佛教所說的佛陀 有兩種存在方式。

一是「無始無終佛」,一是「有始無終佛」。前者可說是與「大宇宙真理」類似的存在,大日如來是其代表。後者是有始而無終的佛,也就是釋迦摩尼佛,其開始是釋尊開悟的一瞬間。

大日如來的梵文是Mahavirocana Bddha,中文音譯是「毘如遮那佛」。

《華嚴經》是以此佛為主角的經典,但是大日如來自己並不說法。即使說法,人也聽不到他的聲音,所以大日如來派遣釋迦摩尼佛來到人間界。透過釋迦摩尼佛,我們就可以學到真理。這與基督教中,全能的上帝透過其子耶穌,來到世間傳達福音的情形相同。

 

總體業力與自然創造宇宙

一切建築物都是勞力與材料的結合體。材料是本來就存在的。材料是依它自己所具的理由,亦即應它自己的條件而存在著的。 然後,材料經過自己的進化,即加上人的努力,而成為建築物。同樣,宇宙之所以進化的要因就是眾生—存在本身—的整體業力,在這個宇宙舞台,所產生的功用。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浮游於宇宙中的粒子。浮游於全宇宙的粒子蘊藏著構成宇宙的力量。這些粒子集合,而創造新的宇宙。這些浮游粒子不是業力所造的。粒子本來就存在。這是自然。自然蘊含著必然性而存在,從過去到現在乃至將來,繼續存在。

眾生的業力,有時會變貌而成為別種形態的因子。這是很重要的。

佛教有所謂梵我一如的說法。意思是說,宇宙根本真理—梵—與自我真理—我—本來是同一個東西。

 

第七章 知與心的融合

 

信仰是個人問題

人生並沒有什麼唯一的依據。任何事都一樣,沒有唯一的最善。一切事都要隨個人的心量、性向、所處的環境來衡量判斷。

 

佛教重視思考甚於皈依

法(Dharma)就是佛陀的教義。梵文,Dharma

本來是義務、正義、法則、本質的意思。Dharma是優婆泥沙土文獻中,主要的課題。 所以佛陀的教義,特稱為佛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摘 宗教 人生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宇 的頭像
    小宇

    小宇的閱讀筆記分享

    小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