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
大前研一
真正的專業,遠遠超過你知道的
專業不是職業,專業人士更不同於專家
細微的分別,卻是生存的關鍵
-
什麼才是專業?
企業是透過商品與服務,銷售能夠百分之百滿足消費者的[承諾],並用此來約束自己。
無論你是老將或是新人,都必須優先維護客戶的利益,嚴格禁止以自己或公司的利益做為判斷的標準。
-
突破組織的成規
如果只依照公司的倫理制度行事,不僅稱不上專業,對個人和公司也是不利的
組織中充滿凡事只看大人物臉色的員工,而組織也要求員工有這樣的態度,所謂的專業主義是很難存活的。
-
專業價值永不退休
就像火箭由離地、升空,道進入軌道時不可或缺的推進器,成功者不可或缺的配備就是「追求知識的好奇心」。這也是人之所以非凡或平凡的決定性因素。
-
你只有中度好奇心嗎?
這些在知識的追求上容易半途而廢,也就是怠於求知的人,凡事自我防衛,遇到變局就退縮,根本談不上是否欠缺挑戰精神,而是連接觸新事物的興趣都沒有。因為他們平常對新的、不了解的事物沒有想極力吸收的心態,因此當緊急狀況發生時,每次都得面臨「戰鬥或逃走」的抉擇。
怠於學習的惡果,不只是影響到企業而已。
商界所謂的專業一定要先考慮到顧客,要提供他們最大的價值。在這個前提之下,那些未盡全力、只能達到自己及格分數的人,就算成為該領域的資深老手,依舊不能稱之為專業。
-
沒有路也要前進
專家做的是,已經知道規則、用電腦就可以完成作業的工作;專業則是在荒野中找出路,在沒有路的世界中觀察、判斷,然後帶領組織步向坦途。要做到這一點,唯有先深入洞察、了解客戶,並且將所有力量集中在客戶上。
擁有專業能力,在二十一世紀特別重要。因為無法看到未來是二十一世紀經濟的特色,幾乎所有的問題都還沒有答案。現在這個時代,不懂經營的人對經濟的影響,反而大於了解經營的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社會,挑戰的對象是「看不見的空間」。未來,顧客可能無法直接接觸線有的顧客也可能改變,變成很難想像的人、企業,或未知的不特定多數。所謂專業,對客戶的了解至少要達到這樣的水準。
因此對於別人看不到的事物,專業人士必須具有觀察力、構想力、分析力和整合力,更重要的是正確解讀、洞察二十一世紀經濟的能力。
-
拿出氣魄和勇氣
擁有比以往更高超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道德觀念;秉持顧客第一的信念;好奇心和向上心永不匱乏,加上嚴格的紀律,這樣的人就可說是專業。
專家只能適應他原本所處的環境,並利用所學到的固定技巧,比別人更快速正確地完成工作;通才則是在任何業務上的執行能力都出類拔萃。但即使是超級通才,一旦地位不同、所處的情況改變,也只能維持通才的能力。
真正的專業,則是無論前提條件如何改變,都能看出潮流底層的本質,因此比誰都能發揮應變的能力。如果組織的領導人夠專業,就可以將組織導向正確無誤的方向。
-
策略理論已經不符實際
二十世紀最後的十幾年,策略理論分析的要素,如顧客、市場、競爭等,已經沒有固定的定義。就有的產業分類已然不符實際。
前人的理論無論如何精闢,或許可以指出成功的路徑和思考方向,卻不一定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或結果。用過去有限的經驗和知識,解釋前所未見的現象,本來就是冒險的行徑。
-
提早準備,抓住時機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即使不靠強大的組織,個人也可以顛覆現有的經濟常識。
世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源自天真的問:「為什麼」;而改變思維所得到的效果,有時候是非常巨大的。
未來能夠牽動世界大事的,不是國家間的戰爭,也不是企業間的戰爭,而是個人之間的戰爭。
-
先見力已經變質
未來所要求的先見力,是一種能察覺看不見的事物的洞見力。每個人都看得到的領域,就沒有什麼事業可為。
-
懷疑所有的常識
想要學習二十一世紀的叢林生存法則,首先該做的,就是對自己深根柢固的常識,抱持懷疑的態度,並有意識地將這種態度變成習慣。
對常識存疑,並非只是消極地不採信,而是提出相反的假設,然後重新求證。
把二十世紀的學習拋諸腦後的過程是同時破壞舊理論和創造新理論的過程。除了應該仔細分析所謂的常識,也要同樣仔細分析相反的論點。
這是個不分國籍而是靠工資價格來決定在哪裡雇用人力的時代。如果我們無法在看不見的新大陸中培養出先見力,那麼要確保自己的工作和收入也會有困難。因此,必須排除因循前例的態度、懷疑常識的正確性,才能獲得透視變化本質的能力。如果說這才是維繫專業的生命線,一點也不為過。
-
你對變化充滿期待嗎?
在新的經濟領域內,開拓自己的業務版圖就是一切。要達到這個目的,只能在腦海中不斷進行想像。想藉由別人的模式獲得成功,恐怕很難。
足以在叢林中使用的求生技術,都是親身經驗多次失敗、傷痕累累之下學習到的。
創造,往往是因為有破壞在先。
優秀的組織,在積極創新的同時,通常也精於風險的控管。
-
偏執的高度警覺
應該對於組織或他人的思維及行動,抱持著雖然偏執卻具建設性的猜疑。
-
速度是策略的一部分
即使是利用最新技術研發出來的新產品,完成之時也就是腐化的開始。
不論是經歷過多少大風大浪的偉大企業,只要在改變策略或是構思上花太多時間,恐怕都很難在未來存活。
-
設定滿足八億人的標準
要培養構思力,需要從多元角度看事物。成功的必要條件,是要能看清社會的需求,而且不能只就特定的國家或地域做固定的思考。
只要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並且能適應網路世界新動向的人,都可以同時獲得同樣質量的資訊。因此,這些人無論行動或生活型態也越來越接近,是很自然的結果。真正的關鍵是,有八億人將電腦當成生活必需品,因此數位化的產品能被這八億人的市場所接受。
如果不能掌握潮流,推出符合全球標準的商品或服務,就很難期待有多大的市場。要駕馭無國界經濟空間,首先就得精確了解這八億人的需要,一開始就從能被這八億人所接受的角度,去構思產品和服務。
想要樹立新世紀的商業模式,重點已經不是培養或跟上全球化標準,而是如何創造出新的全球化標準。接著構思出猶如灑水系統般,在全世界同步進行的開展方式。就算公司無法全部蓋括實際的營運也要找到策略上的合作對象,把所有戰略據點同時準備好。這一點非常重要。
-
當猝死的徵兆出現
所謂變化激烈,是指當誤判方向、做出錯誤決策時,能夠用來修正的時間比以往更短。加上受到全球化的影響,這種劇烈化的變化很快就席捲全世界,任何試場都沒有閃躲的餘地。
現代經濟的倍數特性:事物擴增的速度依倍數累進,不但成長的速度變快,衰退的速度更快。許多產業都呈現兩極化的現象,所有的企業,不是加倍成長,就是加倍衰退,沒有不上不下的企業。
當網路技術更趨成熟時,這些技術就是「破壞性創新」(Clayton Christensen)
這種不留餘地的淘汰,被稱為「殘忍的過濾」,讓企業不是持續進化,就是等著被淘汰。
在這個時代,通訊、金融、醫療、教育等產業,受到破壞性創新的波及,猝死的可能性都大幅提高。
-
追求無人可及的深度
數位經濟社會中,成功的必要條件包括「範圍小、深度深、速度快」。
要對抗變化的速度和規模,就必須及早構想出更具機動性的系統,盡量縮小事業主軸範圍並深耕。對目標事業做出最精確的定義,並追求無人可及的深度,這是至為重要的關鍵。
毫無頭緒的多角化經營,只會讓企業失去不可或缺的機動力。
-
連續問五次:為什麼?
舊大陸經濟時代的人才,多半是由之前的事例找出自己的成功方程式,用這種方式,當然不可能發現新的創見。在看不見的大陸上,只想從舊成功經驗中找到新解釋,而不發想新創意,簡直就是英國財政專家Gresham所說的「劣幣驅逐良幣」。
不知道問題的答案並不可怕,因為不知道就是開端;真正重要的是,能否區分自己看得見和看不見的、了解與不了解的事物。
排除自己的思考習性,以事實根據來考量和討論,你會發現,不得不改變的往往就是自己和所屬的企業,能否做到也是眼前最大的課題。
-
解決問題VS.微妙溝通
磨練溝通技巧,以便敏銳感知市場、顧客的反應,確實傳達訊息,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立監測機制,看看你的訊息如何被理解。
經營者光是端坐在辦公室裡,無法得知員工或顧客的想法,應該努力從業務現場的氣氛中、市場的反應中,知道自己的訊息是如何被散布、浸透;掌握這些微妙的氣氛,正是經營者的工作。
解決問題是經營成功不可或缺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掌握微妙的表現方式,也是事實。充分理解並持續追求兩者的平衡,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經營者。
-
全球VS.本土
不論什麼產業,只要出現一家徹底全球化的企業,其他企業就會在成本競爭上慘敗。
銷售、製造等固定費用的回收,勝負關鍵就在以多大規模的市場為對象。這些費用的高低,當然會反映在價格上,因此,一家企業如果以十億人的無疆界市場為目標,不但價格有彈性,也更容易獲利。
-
自由VS.統馭
公司產品、服務的本質為何?究竟要產生什麼效用?什麼樣的工作系統,最能讓設計、製造、銷售的流程順暢進行?
減少統馭、擴大個人裁量的範圍,應該是正確的方向。統馭只有在環境變化很小,以及按部就班也能成長的情況才適用。現今環境變化如此激烈,必須快速因應,因此,盡可能擴張個人的自由裁量範圍,反而可以提高生產力。況且,統馭通常伴隨著權力集中,如果加強統馭,個人會弱化成為組織中的小齒輪,很難產生創意。如此一來,組織體質將會失去彈性,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
『Just Do It !』這句話所展現的企業家魂、不隨流俗的異端者精神,對創造新的事業機會非常重要。
不肯在創意上下工夫、只求處理固定工作的組織,絕對無法湧現自由發想、挑戰新事物的能量。因此,企業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建立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環境;並勇敢驅逐思考僵化的領導者,以及破壞機能不全的組織或系統。只有經過這個變革的過程,企業才有可能浴火重生。
-
結語:我們所能依賴的,只有自己
二十一世紀經濟社會的最大特徵,就是看不見實物。活躍在這個世界中的,大多數是年輕人,這並不是新技術的關係,而是因為唯有拋棄老舊思維,才能夠把創意和行動連結在一起。
以前那些專門知識、行動規範都十分優異的專家,為何老舊腐化了?那些擅長讓組織順暢運作的超級通才,為何遭到挫折?因為這些人的能力越強,就越早將集團帶領到錯誤的方向去。
未來世界的重點不是程度也不是規模,而是「方向」。需要的是能夠在無路可走之處嗅出一絲可能性的人才。
即使環境變了也能夠立即應變,才是真本事。真正的人才只在原本的環境中活躍是不夠的,必須在新的環境、更嚴酷的競爭,以及和全世界頂尖人物競賽的環境中,馬上恢復原有的水準,和他們並駕齊驅。專業人才需要的能力標準是很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狀況的能力、脫離膠著狀態的創造力。而第一要件就是掙脫過時看法、舊思維、習慣、規則等等的束縛。
然而,只有自由的創意不足以成事,還需要正確的方向,以及用萬全的準備來面對顧客。
我們所能倚賴的,就只有自己的頭腦,如果它的機能欠佳,就必須盡可能和許多人進行討論,以求取大家的「想法一致」;必須在事實基礎上不斷論證,以確定假設;必須開始懷疑業界或企業內所有的常識;必須超越世代的藩籬,擷取十幾二十歲年輕人的經驗、習慣、感知,運用在事業上。
策略的結果,應該要在策略者的腦中產生、演練、完成。
今後,事業的成功或失敗是由願景決定的;而願景的偉大或平凡,則是人決定的。